最近有朋友问我:“你搞跨境电商的,是不是每天都在和外国人聊天?会不会因为文化差异搞出什么乌龙事件?”我听完就笑了,何止是乌龙,简直是“乌烟瘴气”😂!今天就来聊聊跨境电商中的文化差异和沟通技巧,顺便分享一些我的“社死”经历,让大家避避坑。
先说说我的第一次“翻车”吧。当时我还在做北美市场,有个客户问我:“Can you give me a ballpark figure?” 我瞬间懵了,“ballpark”是棒球场啊,他要棒球场的图干嘛?后来才知道,人家是想问一个大概的报价!这种文化差异真的让人哭笑不得😅。所以,搞跨境电商的第一课就是:别用中式思维去理解外国人的表达,不然分分钟社死。
文化差异有多离谱?
1. 时间观念:
– 欧美客户:时间就是金钱,邮件秒回是基本操作。
– 中东客户:别急,我们先喝杯咖啡聊聊天,生意慢慢谈。
– 印度客户:明天?哦,可能是下周,也可能是下个月🤷‍♀️。
我曾经因为催一个印度客户发货,结果人家直接回我:“Bro, don’t stress, everything will be fine.” 我:???(内心OS:我的货呢???)
2. 表达方式:
– 美国人:直接了当,喜欢用“Can you…?” “I need…”
– 日本人:委婉含蓄,邮件里全是“可能”“或许”“如果方便的话”
– 德国人:严谨到让你怀疑人生,一个订单能问出100个问题😵
有次我跟德国客户解释产品参数,人家直接甩了一堆技术文档过来,问我:“Why not follow the standard?” 我:……(内心OS:我只是个卖货的,不是工程师啊!)
3. 节日禁忌:
– 欧美:圣诞节是旺季,但你千万别在感恩节发促销邮件,人家忙着吃火鸡呢。
– 中东:斋月期间,白天别打扰人家,晚上才是活跃时间。
– 中国:春节前后,工厂放假,发货?不存在的🙃。
有一次我在斋月期间给中东客户发邮件,结果人家回我:“I’m fasting, please contact me after sunset.” 我这才反应过来,赶紧道歉。
沟通技巧,让你秒变老司机
1. 多学点“黑话”:
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“行话”,比如美国人的“ballpark figure”,英国人的“cheers”(不仅是干杯,还可能是谢谢),日本人的“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”(字面意思是“请多关照”,实际意思是“你懂的”)。多学点这些,能让你少走弯路。
2. 用对表情包:
表情包是跨文化交流的利器!但要注意,不同国家对表情的理解不一样。比如:
– 👍:在大多数国家是“OK”,但在中东和部分南美国家是挑衅的意思。
– 🙏:在印度是“谢谢”,在日本是“拜托了”。
– 😅:在欧美是“尴尬”,在东亚是“开心到冒汗”。
有一次我给日本客户发了个😅,结果人家以为我很紧张,赶紧问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。我:……(内心OS:我只是想表达我很开心啊!)
3. 学会“读空气”:
这是日语里的一个词,意思是察言观色。比如:
– 如果客户回复很简短,可能是忙,也可能是没兴趣。
– 如果客户一直问细节,说明他对产品很感兴趣。
– 如果客户突然消失,别急着催,可能是时差或者假期。
我曾经因为没“读空气”,连续三天给一个法国客户发邮件,结果人家直接拉黑我了😭。
4. 善用翻译工具,但别完全依赖:
翻译工具是神器,但也不是万能的。比如:
– 中文的“辛苦了”,翻译成英文是“You’ve worked hard”,但在英语语境里,这句话有点奇怪。
– 英文的“I’m sorry to hear that”,翻译成中文是“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抱歉”,但在中文里,这句话听起来像在幸灾乐祸😅。
所以,翻译完之后,最好再检查一下,确保没有歧义。
总结
跨境电商真的是一场文化碰撞的冒险,稍不注意就会闹笑话。但只要你多学习、多观察、多总结,就能慢慢掌握其中的门道。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别怕犯错,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。当然,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样社死,那就赶紧收藏这篇文章吧!